陣頭文化的由來&類型

古早時期先民渡海來台不容易,因此常見在遷徙的過程中會帶著故鄉的神像作為護身符,希望能平安到達目的地,順利到達後會將神像供奉在家,待經濟較為寬裕或是因為神明靈驗就會建造宮廟來敬奉,後續可能逐漸發展成區域性的守護神,並延續著過往在家鄉的一些祭祀習俗。

在過去,當神明聖誕將至或要舉辦廟會、慶典等,宮廟所在的村莊中會開始朝聚集較壯碩的男丁,於廟前廣場進行一些表演的排練,這樣的文化表演就一直代代傳承下來,這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陣頭技藝」表演。

這種文化源自於中國大陸,隨著先民搬遷到台灣而傳入,但也因為環境的不同和時代的影響,陣頭技藝有所調整,逐漸演變成台灣獨有的表演形式。以下分享幾項陣頭文化特點:

宗教類型的表演
陣頭表演多數與道教信仰有關,陣頭成員通常會穿著特殊的服飾,代表特定的神明或神祇,並參與宗教儀式、繞境、巡遊,像是八家將、官將首..等。

樂器表演
相信大家對電影「陣頭」裡,角色梨子大喊 :「跟著我一起打(台語)」,接著夥伴們一起推著大鼓往前衝並排好隊形擊鼓的慷慨激昂的畫面印象深刻。音樂、樂器的打擊可以增添陣頭表演的氛圍讓人感到振奮,最常見的就是打鼓、敲鑼..等。

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表演在慶祝活動中很常見,不同形式、顏色的舞獅都有其不同的寓意,舞獅時的力道和跳樁就像隻活靈活現的獅子,非常的吸睛。傳統上,龍象徵著強大和吉祥的力量,所以在廟會場合出現的頻率也很高。

舞蹈、社區參與表演
演變到現在,通常由當地居民組織和參與成為社區型的活動,可以增強社區凝聚力,也傳承文化傳統,表演的內容也較多元,甚至會規畫主題花車、舞蹈表演,傳統和新世代的元素做世代的結合。

Share the Post: